在新余市渝水区暇邨|说段胡氏迁喻始祖令濬公千年的轶事,揭开罗坊古镇兴起来历的遗闻!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资料图】
文图/刚峰
题记:罗坊不仅是我已故父母的出生地,其暇邨,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古村,也是吾胡氏祖脉发源地;更是新喻古邑(今新余市)人文历史发展的缩影与象征。作为地处袁河中游的罗坊镇,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,都是渝水流城两岸最繁华的墟市首镇。广袤的罗坊盆地上,乃千年古邑最大的鱼米之乡,系中原望族迁喻耕读传家与人文祥瑞的首选旺地。因此,解读罗坊人文轶事,更是展示精彩渝水的精髓。
感谢渝水区宣传部与罗坊镇及村干部等相关同志的陪同,昨天上午我又一次来到了我的祖籍地罗坊暇邨。
一
阳光正好,时光流淌。我徜徉在祖先留下来的35栋古宅群中流连忘返,在残垣断壁的老屋中仰天唏嘘。踏过杂草丛生的老巷,岁月仿佛穿越了隧道时光,将一千多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季,拉到了我的眼前,一不小心迎面便与一位宦游的老人,蓦然相遇……
老者是谁?乃吾胡氏开基始祖胡令濬公也。他缘何到此一游?《罗坊暇邨胡氏族谱》记载了此秘闻。谱载曰:始祖胡令濬自金陵笪桥宦遊吉郡,览罗坊下半里“赉湖龙塘”,擅山水之奇特,锺地脉之灵长,心焉爱之,卜厥兹土而居焉。时间为千年前的宋乾德年间,大约为公元963-967之间。
乾德是五代十国、北宋初期的太祖赵匡胤的年号,共计6年。同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、吴越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。
谱记中“笪桥”,则位于今南京市城南评事街的北口,是东吴时期始凿运渎河所建的六桥中第二座桥,时称扬烈桥。唐代时名为太平桥,颜真卿任南京刺史时曾在此设放生池并亲书碑铭。后茅山二十六代宗师笪净重建此桥,后人为纪念他而称笪桥。而“吉郡”亦今吉安市古为吉州后又称庐陵。
据谱记,令濬公为中书令,此官名为汉武帝时设,以宦官担任,主要职责是掌管传宣诏命等,相当于皇帝身边的内臣(秘书)。后演变成以“中书”为最高行政机构亦内阁。中书令在北宋之前相当于宰相,北宋后多用以赠官。
正史已查不到我的这位始祖今濬公作为宋太祖的秘书,为何要从南京的笪桥宦游去吉安?而族谱却记在了他携夫人杨氏在途中罗驿下马,一眼相中了渝水河畔这块“赉湖龙塘”的风水宝地而卜居的轶事遗闻。
这条谱讯很重要,重要的倒不是说我的始祖,看上这块风水宝地繁衍生息而孕育了我胡氏至今在罗坊拥有20余村成为名门望族的大姓。重要的是说,因为他在罗驿古道上开基立村,从此,催生并繁荣了罗坊墟镇的崛起。
赉(lài),说文解字曰:予也。从贝来声,本意为赐也。既然上天赐予我一块“赉湖龙塘”,且此地,山水奇特,钟灵毓秀,我何必再去“宦游”吉州?于是,令濬公便留下来蛰居,成为罗坊墟开基立业的始祖。
其实,中国的文化在乡村,乡村的文化又隐匿在族谱、祠堂与姓氏文化的往事里。解读姓氏文化,其实,就是展示地域文化的精髓!
自胡氏从北宋初期首迁罗驿溪后,随后而来的刘、廖等48姓便拉开了罗坊盆地开垦的大旗。渝水中游两岸,各姓氏垦荒种地,耕读传家,并以胡氏立村的暇邨为中心为墟市,每月每逢农历的“一,四,七”为“当闹”期,开展小农经济的商品贸易,成为方圆百里乃至赣江中游货物流转中心。官府,便在此地置“都图里村”等行政机构管理。因此,罗坊,不仅成为古邑新喻县喻东的商贸、政治中心:而且,因各姓氏,科举累族、贡生举人辈出、且进士及第众多而光宗耀祖,荣耀故里,故,罗坊也成为江西著名的文化名镇。
清末广东提督,镇南关大捷的前锋大将张春发、当代著名国画家傅抱石均是罗坊人。
罗坊镇所在地的胡氏祖村暇邨,为何叫此村名?罗坊“武文”俩人张春发、傅抱石又与我家胡氏有什么缘分?不要走开,下期再叙!